還在跟醫生隱瞞?看病要跟醫生說實話
發布時間:2019-03-01作者:洛陽慈銘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點擊:3392 次
看病時會不會對醫生有所隱瞞?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“不會”。事實卻并非如此,《美國醫學會雜志》最近刊載的一項涉及4000多人的調查發現,半數以上患者就診時,會有意無意對醫生有所隱瞞,比如沒遵醫囑服藥、沒戒煙等。患者不如實回答醫生問題、告知自身情況,會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。
五類患者易對醫生隱瞞
《美國醫學會雜志》發表的這項調查發現,年輕患者、女性患者、慢性疾病患者等,更容易對醫生有所隱瞞?;颊咦畈辉敢飧嬖V醫生的信息包括自己不認同治療方案,沒聽懂醫生建議,不良生活習慣以及沒遵醫囑治療等。
我國也存在類似情況,五類患者最容易對醫生有所隱瞞。
一類是兒童和老年人,他們不是有意隱瞞,只是兒童年齡太小很難把病情描述清楚,老年人記憶力較差,容易忘記或遺漏病史。二是女性患者,尤其是婦產科患者,因為涉及隱私,不愿意如實回答有關性生活、生育史等問題。三是知識水平稍低的患者,他們表達能力有限,很難在短暫的問診溝通中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,而且可能因為缺乏醫學知識,難以把實際病情描述清楚。四是性病、傳染類疾病患者,他們的心理負擔很重,內心有羞恥感、恐懼感,既擔心被醫生“另眼相待”,又期盼恢復健康。傳染類疾病患者,擔心受到歧視或被拒診,往往故意隱瞞病史。五是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,此類患者在就診過程中通常需要詳細回答吃喝、排便、飲酒、吸煙、運動等諸多方面問題,患者容易記不清,無意中給醫生提供錯誤信息。
不說實情有七個原因
就診時,患者如果沒把關鍵信息說清,可能導致醫生對病情判斷失誤,做出不恰當的治療,甚至可能造成誤診漏診。專家們綜合分析,臨床診療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導致醫患溝通出現問題。
1.患者不信任醫生,依從性差。有的患者覺得自己久病成醫,就隱瞞病情,不聽從醫囑。專家講述了一個病例:“我曾參與給一名急于做腸鏡后辦理出院的病人會診。我告訴他,‘你的腸梗阻沒有完全恢復,不能做腸鏡。’但是病人覺得自己可以出院了,就想方設法隱瞞病情去做腸鏡,打算馬上出院,結果發生了腸穿孔,病人追悔莫及,我也感到非常遺憾。”
專家表示,良好的醫療效果建立在醫患互信和合作基礎上,患者一定要配合診療,本著對自己健康負責的態度,千萬不要對醫生有所隱瞞。
2.患者輕視健康規律,隱瞞病史。有些患者對隱瞞病史嚴重性的認識不足,對遺傳病史、流產史等藏著掖著,覺得不說就可以瞞過醫生,這無異于掩耳盜鈴,最終影響的是自身健康。
3.患者缺乏醫學常識,漏報病史。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辦公室剖析過一個典型案例,一名68 歲的女性患者因輸尿管結石入院治療,接受了全身麻醉取石手術。術后第二天,患者出現心前區疼痛。醫生追問病史,才知道患者8 年前曾因冠心病、心絞痛做過心臟支架手術?;颊咝g前覺得心臟病與泌尿系統結石無關,因此沒有告知心臟病史。不料術后第三天,她突發心肌梗死,搶救無效死亡。這個患者不是故意隱瞞病史,只是缺乏醫學常識,再加上院方沒仔細了解患者病史,因而釀成悲劇,這說明我國公民健康素養仍需進一步提高。
4.患者故意隱瞞傳染病。有些病人擔心醫生會因為自己有傳染疾病,無法獲得及時公平的救治,或擔心遭遇歧視,故意隱瞞醫護人員。吳永全表示,不論病人有無傳染疾病,醫生都會盡全力履行治療職責,遇到傳染急癥,只是會在救治過程中多一些防護。如果病人不坦誠,一旦急診手術過程中,醫護人員保護不當,很容易造成職業暴露,將醫生推入困境。
5.患者希望獲得保險賠償。有些患者為取得保險金,也會在病史上動“歪心思”?;颊叱滔壬[瞞病史購買了保險,前不久因心臟不適就醫,為獲得保險金,有心律不齊病史8年的他,對醫生謊稱剛患病3個月,結果不僅影響了醫生診療,還被發問診需要醫生有較高情商,有時患者覺得醫生態度不夠親切,會產生抵觸心理,不愿跟醫生說實情。此外,醫學分科很細,有些醫生重點關注本科病情,往往忽略患者既往病史及其他疾病的情況。
7.醫患交流時間有限。很多人有去大醫院看病的經驗,排隊1~2小時,自己和醫生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卻非常少。醫生一上午要完成三四十個病人的任務量,分配到每個病人,可能只有幾分鐘。緊迫的時間限制了醫患交流,也造成病情溝通不充分。
醫患溝通要充分
要想獲得準確有效的醫療幫助,醫患雙方必須有良好的交流。朱海杭和吳永全結合多年經驗,對患者看病和醫生診療提出一些建議。
1.主動溝通,坦誠說明?;颊咭鲃雍歪t生溝通既往史,內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狀況、疾病史、傳染病史、預防接種史、手術外傷史、輸血史、食物或藥物過敏等。在診療過程中,抽煙喝酒等不良生活行為、此前的診治經過、睡眠飲食情況等,屬于容易被患者忽略或遺漏的項目,要多注意。
2.備全病歷?;颊哂洸磺宀∈罚赏ㄟ^查看病歷得知。帶上以前的資料和檢查單就診,便于醫生對病情進行觀察與分析;告訴醫生自己家中藥品,可以減少重復開藥。
3.固定醫生,親友陪同。相對固定的醫生會對患者病情較為熟悉,復診最好不要頻繁換醫生。老年人最好有親友陪同就診,以便補充病史,以免遺漏病情。
4.陳述準確,事先準備。門診看病時間短,有時患者一著急就容易描述不清??床∏?,先組織好語言,說出最主要的病患部位、性質(如是隱痛、脹痛或絞痛)、持續時間、程度(劇烈還是輕微)等描述清楚。
5.醫生問診詳細,注意溝通技巧。建議醫生換位思考,用寬容誠懇、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,讓患者感受到尊重,然后耐心引導其說出病痛。詢問病史時,涉及患者個人隱私的問題時,應慎重詢問,話語盡量委婉含蓄。
文章來源:人民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