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養肺注意這五點
發布時間:2021-09-01作者:洛陽慈銘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點擊:3568 次
秋季是容易損傷肺氣的季節,
也是需要養肺的季節,
初秋養肺要注意以下幾點:
以“笑”養肺,
笑能擴張胸廓,有助于宣發肺氣;
以“動”養肺,
一天中養肺的時間是早7點-9點,
這時肺功能強,可以選擇做八段錦、
太極等有氧運動,強健肺臟功能;
以“氣”養肺,
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定時開窗通風透氣;
以“水”養肺,
要及時補充水分,每天保證8杯水,
選擇溫水或溫蜂蜜水。
以“粉”養肺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松花粉具有潤心肺的作用,
同時松花粉中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及活性成分,
能夠強化肺泡功能,增加肺部抵抗力。
每天來點松花粉,秋養肺,冬無恙!
暑去秋來,身體怕“6種病”
處暑之后,秋燥逐漸出現。處暑節氣的顯著特征就是空氣干燥,人們往往感覺皮膚緊繃繃的,甚至起皮脫屑、頭皮屑增多、口唇干燥或裂口、鼻咽冒火,大便干結。所以處暑過后保健都離不開防秋燥。
處暑后,易出現6種病!
1. 咳嗽
燥為秋季的主氣,燥過了頭就被稱為燥邪,容易傷害的就是喜潤惡燥的肺臟。秋天,人體內一般都會有夏季帶來的熱毒,加上秋燥傷了肺的陰液,就很容易出現口干、口苦、便秘等,還有些人常感冒伴有咳嗽。
2. 皮膚干癢
處暑過后,降水減少,濕度降低,皮膚容易干燥,在早上表現得尤為明顯。早晨起床時會覺得嗓子發干,皮膚干燥,即便喝一大杯水,也難以解渴。皮膚干燥就容易發癢,甚至有時撓破皮膚都不解癢。
3. 心血管病
三伏天結束,氣候變化之際,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不能忽視。從出伏到秋分正是夏秋的過渡時期,我國北方天氣慢慢變涼,早晚涼爽,中午較熱,氣溫波動較大,一天中的氣溫跨度大可能到10多攝氏度,易誘發心血管疾病。
4. 哮喘
秋季是部分疾病容易發作或者加重的季節,其中呼吸道疾病首當其沖。很多人在夏季長時間使用空調,寒氣易集聚在人體中,立秋過后,天氣轉冷,外寒入侵,與人體中的寒氣內外夾攻,原有的哮喘就會急性發作。
5. 鼻炎
剛過的夏天雨水大,鼻炎人群增多,而入秋后,晝夜溫差大,使得夏天沒發作的鼻炎開始蠢蠢欲動。一是開空調,空調過濾網上的塵螨和其他過敏原攪動起來,進入呼吸道而引起;二是晝夜溫差大,使鼻黏膜受損;三是秋季花粉傳播廣泛,易引發鼻炎。
6. 抑郁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秋天常給人一種凄涼悲傷的感覺。過于悲傷則易傷氣,中醫稱“悲則氣消”,日久使人意志消沉,免疫力低下,易產生抑郁,因此,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養生。
處暑養生做好“4個三”
01
處暑補水:多喝三湯
1. 橄欖酸梅湯——生津止渴
秋天,咽干發熱、大便干結的情況如果發生了,推薦喝橄欖酸梅湯,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好。
秋季是新鮮橄欖上市的季節,可以取新鮮帶核的橄欖三四顆拍裂,再加入兩三粒烏梅加水同煮,再往糖水里放一點點鹽,口感很好,還有一定的消炎作用。
2. 松花粉糖湯——潤燥補肺
秋天的燥主要表現為溫燥,大家會感覺干咳少痰、咽干不適,潤燥補肺,推薦大家來點松花粉雞蛋糖湯。破壁使用松花粉1匙,雞蛋1只,白糖適量,鍋內加水適量,水燒開后,雞蛋去殼下入鍋內,蛋熟后加入白糖和松花粉、攪勻即可飲。當然破壁松花粉也可以直接用溫開水送服,或者用牛奶或蜜水調服。
現代醫學研究認為:松花粉能改善新陳代謝功能,具有養顏益氣、美容、抗衰老、收斂止血等功效。經常食用松花粉及其制品,可滋陰潤肺,保護皮膚,調理老年斑、黃褐斑等。
3. 枸杞玉竹烏雞湯——滋補肺陰
秋季往往肺火太盛,傷肝,吃點枸杞能補益肝腎。玉竹則是滋潤肺陰生津的良藥。在秋天就有貼秋膘的習俗,而貼秋膘不宜選擇過于肥膩的食物,這時烏雞就是個好選擇,特別適合體虛的老人和女性,滋補肺陰的效果更好。
02
處暑飲食:多吃三菜
1. 豇豆空心菜豆腐湯——祛濕健脾
處暑節氣,雖然已經是初秋,但此時體內還存有濕氣,養生的重點是祛濕補氣。
因此,推薦一道“出伏送暑湯”——豇豆空心菜豆腐湯,既祛濕又補氣。這個湯清熱祛濕、健脾胃,很適合這個季節食用,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到一個月之間都可食用。
2. 苦瓜炒雞蛋——滋養防燥
在這個交替的季節,既要祛濕,又要防燥,建議大家多吃三種瓜,分別是冬瓜、苦瓜和絲瓜。
苦瓜和絲瓜能起到很好的滋養潤燥的作用。推薦苦瓜炒雞蛋。不過,苦瓜偏寒涼,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。
3. 冬瓜汆丸子——潤燥利尿
冬瓜汆丸子也是一道很美味,同時也很適合這個季節的菜品。豬肉本身就具有潤燥的作用,冬瓜很利尿,同時營養豐富,彌補因夏季天氣炎熱食欲下降而帶來的營養攝入不足問題。
03
處暑睡眠:注意三點
1. 早臥早起——舒展肺氣
中醫提倡順應自然節氣早睡早起,早睡可以順應陰精收藏,以養“收”氣,早起可以順應陽氣的舒長,使肺氣得以舒展。一般來講,晚上11點前入睡,早晨6點左右起床較為適宜。
2. 起床要慢——舒緩血壓
處暑后,早晚天氣逐漸變涼,起床時盡量不要太猛,而應躺在床上,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。
對于高血壓患者,建議起床時遵循“三個半”原則,即醒后平躺半分鐘,坐起后保持半分鐘,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鐘,然后再下床活動。
3. 睡前泡腳——活血解乏
秋季感到疲乏的話,可用紅花、當歸煎水,然后加些熱水來泡腳,舒筋活血效果好,入睡前泡一下,能消除疲勞,有助睡眠。
04
處暑忌:三個習慣
1. 短褲背心繼續穿——刺激血管
出伏后,早晚比較涼快。脖子、后背、腳部,這些都是血管豐富的地方。如果繼續穿短褲、背心之類太清涼的衣服,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,引發危險。
2. 涼席還不撤——容易腹瀉
入秋后,自然界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,只有聚足陽氣,才能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,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襲。
我們后背上的督脈有溫陽的作用,因此,養護陽氣就要讓后背暖一暖。睡覺還鋪著涼席的,是時候應該撤下來了。否則,受涼還易導致局部酸疼、腹瀉等問題。
3. 吃生冷食物——損傷脾胃
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、菜瓜都不能多吃了,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。初秋時節,脾胃內虛,抵抗力下降,這時若能吃些溫食,對身體很有好處。
文章來源于網絡,僅供信息交流,版權屬于原作者,如有疑問,聯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