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時節怎樣呵護健康?立冬后養生須做好“五防”“三藏”
發布時間:2024-11-08作者:洛陽慈銘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點擊:1264 次
11月7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節氣。
立冬過后,氣溫逐漸降低,如何養生?
怎樣做好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防治?
冬令進補適度平衡
民間有“冬令進補,來年打虎”的說法。這意味著冬季是調補機體、養精蓄銳、增強體質的好時期。中醫專家認為,進補應遵循因人而異、因時制宜、適度平衡原則。
“進補要適度平衡。過度進補可能導致上火或消化不良,飲食應講究多樣化,葷素搭配。”應針對不同體質,選擇適合的食材和補益方法。
比如,氣虛體質者容易疲勞、氣短懶言,可適當食用人參、黃芪等補氣食材。
寒冷天氣的刺激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等多種健康問題。
秋冬季轉換之際,較易導致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及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復發。
專家特別建議,在飲食方面,應注意調理,宜多食溫熱、易消化的食物,少吃生冷、寒涼食物,避免外寒內寒疊加影響胃腸功能。
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治
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多發。從防病和保護易感人群的角度來說,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、有效的方法。建議通過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患病和發生嚴重并發癥的風險。
“一老一小”的健康備受關注。兒童免疫系統還不健全,老年人通常免疫功能相對較弱,在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、注重環境清潔衛生等基礎上,還需盡早做好疫苗接種;
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,兒童、老年人應盡量避免前往環境密閉、人員密集場所;做好日常健康監測。
醫師說,出現呼吸道感染相關癥狀,應避免盲目用藥。有基礎病的患者若出現急性癥狀加重,如呼吸困難、咳嗽咳黃痰、出現咯血等癥狀,要及時就醫。
立冬后養生須“五防”“三藏”
01、立冬后養生須“五防”
防頭寒
立冬之后,氣溫下降、風大,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,寒冷刺激會引起血管收縮,因此,要注意頭部保暖、防頭寒,日常出行可以戴帽子來保暖防寒。
防頸寒
頸部是人體“要塞”,不但充滿血管,還有很多重要穴位。穿立領裝、戴圍巾都是好辦法,不但能擋住寒風,還可以給脖子保暖。
防鼻寒
冬天鼻黏膜直接接觸冷空氣,黏液分泌會減少,鼻子的“屏風”作用也容易變差。想要提高鼻子耐寒能力,可以用拇指外側沿鼻梁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,晨起、晚睡前各按摩一次。
防腰寒
腰部為“帶脈”所行之處,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位置。腎喜溫惡寒,穿衣服時要護好腰部,不要露出腰部,以免腰部受寒。還可以用雙手搓腰,有助于疏通帶脈、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。
防腳寒
寒從腳下生,立冬后要防腳寒,可以泡泡腳。
溫度:水溫控制在40℃左右,泡腳水要淹沒踝關節處,可以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。
時間:以20~30分鐘為宜,泡后腳部皮膚呈微紅色為好。
按摩:泡腳后,先用毛巾擦干腳部,再用手按摩腳趾和腳掌心2~3分鐘。
02、立冬后養生須“三藏”
藏陽:固護陽氣
立冬養生,應注意:
避寒就溫,衣服要穿暖;
不要過度勞累,保證足夠睡眠時間;
盡量少出汗,不要劇烈運動,避免損耗陽氣,可以選擇比較平緩的運動,比如八段錦、太極拳、散步等。
藏精:養好腎臟
俗話說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”。如果冬季不積極給身體“藏精”,就沒辦法為來年春天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,也就會更容易生病。
冬主腎,冬天是腎臟藏精氣的時候。在中醫理論中,腎臟具有儲存、封藏人體精氣的作用,它的這種封藏之本,跟冬天收藏的特性是比較吻合的,所以立冬時節,養好腎臟很重要。家中可以常備黃精,幫助補腎益氣。還可以經常按一按腎俞穴,幫助溫補腎陽。
位置:第2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簡便取穴:在后腰部找到正對肚臍的位置,左右大約2橫指寬,就是腎俞穴的位置,
操作步驟:兩手搓熱后,把手心放在腎俞穴,上下揉搓,搓到腰部發熱就可以,可以每天早晚各搓3分鐘左右,幫助溫補腎陽。
藏神:多曬太陽
藏神,就是要“內藏神氣”。冬季日短夜長,光照時間縮短,人體容易出現情緒低落、體力衰退、睡眠不穩、身體疲乏等現象。想要緩解這些不適癥狀,平時可以多曬太陽,感受太陽的溫暖與明亮,幫助調節情緒。
以上內容來源網絡,版權屬于原作者,如有疑問,請與聯系刪除,僅用于信息交流。
- 下一篇:飲食做好“三減”應對“三高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