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干疲勞關節酸痛 四類疾病秋季易高發
發布時間:2020-08-17作者:洛陽慈銘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點擊:3772 次
立秋以來,連日來的連綿雨,給原本熱浪滾滾的羊城增添了幾絲涼意。盡管暑熱仍將反撲,但一些在秋天高發的“老毛病”已經在趕來的路上了,例如眼睛干、口咽干、關節酸痛、皮膚干燥等等。
如果出現眼干、腿疼、關節痛等癥狀,要當心,您可能已經招惹上風濕免疫疾病。
風寒侵體貼秋膘是兩大誘因
秋季多見的風濕病主要有類風濕關節炎、骨關節炎、干燥綜合征和痛風。
類風濕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雙腕、雙側掌指關節、近端指間關節的腫痛。早晨起床后病變關節感覺僵硬(稱為“晨僵”),多數可持續1小時以上。
骨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、僵硬、肥大及活動受限。隨病情進展,可出現關節攣曲,功能障礙。
干燥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口干、眼干,但也可累及內臟器官及全身系統。病人往往頻繁飲水牙齒發黑脫落,反復發作干燥性角結膜炎。
痛風則主要表現為血清尿酸升高,反復發作性急性關節炎、痛風石及關節畸形,尿酸性腎結石等。
為什么秋季風濕免疫類疾病發病率特別高?莫穎倩認為,這和秋季的氣候和飲食作息習慣等有密切的關系。
隨著秋天到來,天氣逐漸變涼,晝夜溫差變大,有人不注意及時添衣或忽視了四肢保暖,關節受涼后容易引發疼痛、腫脹,類風濕關節炎、骨關節炎等疾病更容易趁“風”而入。
秋天干燥氣候還易誘發內分泌失調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。“秋燥”之下,患有干燥綜合征的患者即使是喝水也難以解渴,還容易出現眼干、齲齒、腮腺腫大、便秘等問題。皮膚油脂分泌減少也使得這類患者更易被皮膚瘙癢、脫屑所困擾。
秋天是國人傳統的進補季,“貼秋膘”的餐桌上,海鮮、“老火湯”也屬于高嘌呤飲食,可能推高血尿酸,誘發痛風。
晨起不妨練“搓手操”
莫穎倩建議,秋季不妨根據自己易感的疾病做好保健應對。
各類關節炎患者要注意添衣防寒保暖,尤其是關節部位,腫脹疼痛的關節可加用護膝、護腕。同時,保持居室溫暖、干燥和空氣新鮮,避免淋雨受涼。
關節疼痛、僵硬者每天晨起可做“搓手操”,先將兩手互搓,活動雙手手指,緩解晨僵,再嘗試活動腕關節、肘關節、肩關節等,進行屈伸運動。
同時,患者未發病時可參加各種室內外的健身活動,包括散步、打太極、做廣播體操等,不宜久坐不動;若在病情復發期間,則要注意休息,減少活動量。
干燥綜合征患者,皮膚干燥應當適度減少洗浴時間和次數,避免皮膚油脂層被破壞,洗浴后可使用溫和護膚品保持皮膚濕潤,減輕脫屑。
飲食上,這類患者宜多飲水,盡量避免辣椒、姜蒜、胡椒等燥熱之品,少吃油炸類食品。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和蔬菜,如:梨子、蘿卜、蓮藕、蜂蜜等;飯后勤漱口,預防蛀牙及口腔感染。
作息上,患者應注意休息和保暖。勞累、受涼,長時間的疲勞和睡眠不足會加重病情,患者應當適度減輕工作,放松心情,避免情緒積壓。痛風患者要“管住嘴”,可有效控制嘌呤攝入,降低發病風險。
文章來源:騰訊健康
- 下一篇:免疫的內涵——免疫系統的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