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电影在线看-日韩电影在线一区-日韩电影中文字幕-日韩电影中文字幕在线网站-日韩电影专区-日韩二区

 健康成就更多可能養生專欄
當前位置:首頁 > 健康資訊 > 養生專欄

中醫上面一個人健不健康的判斷標準

發布時間:2024-11-08作者:洛陽慈銘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點擊:1259 次

中醫上面一個人健不健康的判斷標準

  中醫看診時講究“望聞問切”,除了號脈,還會仔細觀察患者,并詢問一些問題,因為有的表現能反映人身體上的病位、病情。


  在中醫看來,一個人是否健康主要與10個方面有關。


  1、睡得實不實


  人生1/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,好的睡眠對保持良好身心狀態至關重要。高質量的睡眠有以下幾個特征:


  入睡快(能在30分鐘內入睡);


  入睡后不易醒;


  無驚夢或噩夢;


  每天睡夠7~9小時;


  白天精力充沛。


  建議


  如果睡眠無法達到上述標準,應及時干預。注意按時上床睡覺,最好不要晚于23點,睡前少進食,盡量不躺在床上玩手機。如長期無法睡好覺,需就醫尋求幫助。


  2、心情好不好


  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是人的七種情志,如果七情過度,可能傷及臟腑。所以中醫有過喜傷心、過怒傷肝、過于憂慮傷脾、過悲傷肺、驚恐傷腎的說法。


  建議


  學會減壓放松,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,日常生活中可嘗試進行深呼吸、冥想、瑜伽等放松技巧,也可與親朋好友多分享心情,尋求心理支持。


  3、心氣平不平


  俗話說,人活一口氣。在中醫看來,氣順則百病不生,氣逆則諸疾生焉,很多名醫都認可“心平氣和為良藥”的說法。


  建議


  心煩意亂、心氣不平時,可按揉太沖穴(足背第1、2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)或三陰交穴(足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緣后方)緩解,每次3~5分鐘,以有酸脹感為度。


  4、吃得香不香


  在中醫看來,脾胃是人體的“后天之本”“氣血生化之源”。脾胃在中焦,是調節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,對于人體正常功能活動、發病、康復、養生等方面均至關重要。


  中醫治病無論選取哪種方式,都得以健脾開道,目的是讓患者能“吃得下去、吃得好”,這樣才有對抗疾病的“糧草彈藥”。


  建議


  氣溫轉涼,飲食宜溫和,不吃或少吃各種生冷寒涼的食物。胃不好的人要少吃辛辣、刺激的食物。吃飯細嚼慢咽,吞咽食物不能過多過快。


  脾胃不好的人要少吃粗糧,腹脹者少吃大棗、大豆、紅薯等脹氣之品,也不要長期喝粥或吃軟爛面食。


  5、二便暢不暢


  健康的人每天或隔天一次大便,排便通暢,便質成形不燥,內無膿血、黏液和未消化食物。每天小便3~8次,總尿量1~1.8升,尿液清或微黃,排尿時無不適感。


  建議


  如果大便有頻次、便質、便感異常,小便頻次、尿量、便感異常,就屬于二便異常,需及時檢查揪出病因。


  6、面色潤不潤


  中醫將面色視為氣血盛衰的“晴雨表”,臟腑功能良好、氣血充足,則面色紅潤,氣血虧虛則面無光澤。另外,“發為血之余”,頭發的潤澤程度也與氣血密切相關。


  建議


  補養氣血,臨床最常用的藥食同源之品有紅棗、枸杞、山楂等,建議常吃;平時要少吃寒涼食物,養好脾胃;多曬太陽,補充陽氣,陽氣足了氣血就會得到改善。


  7、雙目亮不亮


  中醫認為,眼睛為臟腑精氣的匯聚之所。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屬五臟,其中腎的狀況表現在瞳孔上,肝表現在黑眼球,心表現在眼睛的血絡上,肺表現在白眼球,脾約束整個眼瞼。


  建議


  雙目閃亮、炯炯有神,說明精力充沛、身體健康,反之則要查找病因、及時干預。


  長期對著電子屏幕的人群,要有意識地多讓眼睛休息,減少熬夜。可適當多吃胡蘿卜、玉米、西紅柿、西蘭花等黃綠色食物,含有豐富的葉黃素,有助保護視力。


  8、步態穩不穩


  步態平穩有力是一種健康狀態,相反,步履蹣跚多是腎氣不足、筋骨失養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,“腎主骨生髓”,腎氣足了,骨頭才硬朗,走路自然穩健,腎氣一虧,就像大樹沒了根,風一吹就晃悠。


  建議


  平時可以多吃些黑豆、黑芝麻補腎氣,配合太極拳等運動,慢慢養好腎氣。


  另外,有些行走不穩可能是中風先兆或中風后遺癥,這類人需及時就醫。


  9、腰背直不直


  中醫認為,背有督脈,督脈主一身之陽,背彎了就是陽氣不足,日久就容易生病。


  人體背部還有條非常重要的經脈,膀胱經,具有調節臟腑的功能,刺激膀胱經可起到振奮五臟六腑的陽氣。


  建議


  平時飲食要均衡營養,注意調養脾胃,盡量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,氣血生化有源,身體才有“后盾”。


  多曬曬背,有助汲取自然界的陽氣益氣、活血。下午3~4點,到室外曬半小時即可。平時注意后背保暖,秋冬季可穿個小馬甲,夏季開空調不要直吹背部。


  10、脈搏齊不齊


  脈為血之府,貫通全身,臟腑病變往往反映在脈上。有時,疾病癥狀還未充分顯露,脈象就已發生了變化。


  建議


  正常的脈象從容和緩、不浮不沉、不遲不數、不細不洪、節律均勻、應指有力。相反,則提示內里有病跡,應及時對癥治療。


以上內容來源網絡,版權屬于原作者,如有疑問,請與聯系刪除,僅用于信息交流。

分享到:0 用手機看
#

拍下二維碼,信息隨身看

試試用微信掃一掃,
在你手機上繼續觀看此頁面。